人勤春来早,开工干劲足。2025年2月18日下午,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孙杰副所长带队来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清源校区访问交流,就炼化污水预处理等话题与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团队首席教授陈家庆副校长主持,出席会议的团队成员有:姬宜鹏副教授、刘美丽教授、胡建龙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孔令真讲师、丁国栋博士后,以及团队气浮和气泡小组、高级氧化小组的研一研二同学;出席会议的北京化工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污染治理与节水组成员有:副组长王珺(博士/高级工程师)、杨晏泉(博士/高级工程师)、来俊希(博士/助理工程师)。
陈家庆教授首先对北京化工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简要介绍学校、环境学科专业和团队的基本情况后,他从油气井产物管式气液分离技术、油水乳化液电场破乳分离技术、典型含油污水的除油净化技术、其它污染治理技术与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对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代表性科研工作、工程应用案例进行了系统展示,重点介绍了静态水力旋流器、动态涡流除油器、立式紧凑型气浮装置(CFU)、管式射流溶气微细气泡发生器等技术产品。
随后,杨晏泉高级工程师对北京化工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进行了扼要介绍,该所目前下设膜材料和膜技术、污染治理与节水、清洁生产、循环水处理、土壤地下水修复、环境监测等研究组,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人、高级工程师39人、博士35人。作为中国石化(北京)环保技术中心和清洁生产技术中心,该所长期致力于在污染源调查、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创建、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长江经济带水系统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作为国内膜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开发了亲/疏水超滤膜、气体分离膜、纳滤/反渗透膜等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的膜产品,形成了污水提标处理和深度处理回用、高盐废水近零排放、膜法VOCs回收处理、高效生物处理反应器等技术与产品,为石化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接下来,杨晏泉高级工程师详细展示了环境保护研究所前期针对炼化污水预处理提出的创新设计方案。孙杰副所长强调指出,目前炼化污水预处理普遍采用“隔油+气浮”去除石油类、悬浮物,流程长、占地大、大量高浓度VOCs废气需处理,加药产生大量含油污泥,且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一种高效的四相分离技术和设备,因此初步设计方案耦合集成了多级水力旋流、材料聚结等多项技术。本着立足长远、落地应用的初衷,双方成员畅所欲言,就创新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研讨,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结束后,陈家庆教授陪同来访客人参观了团队实验室,对本团队自主研发的静态水力旋流器、射流溶气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等单元设备和测试评价装置以及含水率测定仪、雾化液滴在线带压颗粒度测试等标准或非标仪器设备进行了展示介绍,还现场演示了三级串联静态水力旋流器处理高乳化含油污水中的效果。通过本次交流,不仅向来访客人初步展示了团队业已开展的科研工作,而且团队骨干成员在含油污水高效低碳处理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工程观念也得到了来访客人的肯定认可。
北京化工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综合性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拥有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基本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石化有机原料合成树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国家高分子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以及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全国化工环境保护信息总站等10个全国性技术中心,承担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61/SC2(塑料-力学性能分会)秘书处、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聚烯烃分会秘书处、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石化水处理药剂评定中心、中国石化三次采油助剂研发中心、中国石化环保技术中心、中国石化清洁生产技术中心等3个国内外行业协会秘书处和6个中国石化技术中心职能。拥有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和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2个中国石化研发(创新)中心,以及高分子物理及表征实验室、合成橡胶新技术开发实验室、分离用膜材料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3个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出版《石油化工》《化工环保》和《石油化工快报》等学术期刊和行业性杂志。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文:邵奇淼;图:丁国栋、胡建龙)